课程详情 学校简介 学校地址 网上报名
专业概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110303)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四年修业年限,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
培养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了解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置:
独立本科
专业代码:020232
注:已获得第一本科学历,欲参加本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者,可免考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00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015英语(二)、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四门公共课程。
序
号
代码
课 程 名 称
学分
使 用 教 材
备 注
教 材 名 称
版 次
编 者
出 版 社
1
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08年版
王顺生、李 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共
政治课
2
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8年版
卫兴华、赵家祥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0015
英语(二)
14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
99/98版
高 远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0051
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
3
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2004年版
汪星明、周山芙
武汉大学出版社
5
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6
《人力资源管理(一)》
2004年版
孙健敏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3322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8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2005年版
杨燕绥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7
3323
劳动经济学
8
《劳动经济学》
2005年版
王守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8
3325
劳动关系学
8
《劳动关系学》
2005年版
程延园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9
3326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8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2006年版
禇福灵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0
3327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
8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
2005年版
张寿琪、吕学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1
3328
公共管理
8
《公共管理》
2005年版
方 虹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免试英语(二)加考课程
12
0034
社会学概论
6
《社会学概论》
2003年版
刘豪兴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6999
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合 计
70
就业前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可以参加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重庆理工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化名“士继公学”)。195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为21兵工厂工业职业学校、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工业学校、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第一工业学校、重庆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7年,昆明仪器制造工业学校金属切削专业并入。1960年,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1561人,其中专任教师1321人,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其他省部级优秀人才6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4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近1000人,另聘兼职教师300余人。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近25000人。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形成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招生,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现有21个党政管理机构,21个教学机构,4个教学辅助机构,3个研究机构。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8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5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8个。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精品课程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入选课程1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12个、精品课程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研究生优质课程10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个,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8个。学校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竞赛活动中成绩显著,近三年获得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3项在内的各类奖项452项。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学校毕业生获得了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曾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十一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项目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课题,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0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18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300余部;申请国家专利833项,获得授权或公开专利672项;近几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奖励121项。学校近年来在全国高校授权专利排名中一直名列前100强,产生了“时空坐标转换方法与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高性能电子软钎焊合金材料制备新工艺”“摩托车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风力发电专用齿轮箱成套技术及产业化”“螺旋锥齿轮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8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35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24个。由学校牵头,联合8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和科技金融企业共同组建的“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并作为重庆市首批重点支持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重庆市重点学术期刊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重庆市一级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荣获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等。《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IPD)等多家数据库收录,多次荣获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占地面积2537亩,校舍建筑面积88余万平方米。现拥有固定资产约23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超过350万册,拥有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教学实习工厂和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170余个。学校构建了先进的数字校园基础应用平台,在硬件资源虚拟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学校的私有云服务。数字校园系统在西部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并得到同行较高评价。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互认学分、学生海外游学、海外引智、合作科研、海外访学与培训等项目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泰国、越南、台湾等 20 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学校目前拥有来自匈牙利、俄罗斯、白俄罗斯、韩国、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刚果(布)等8个国家的106名在校留学生。在中国教育部与德国教育与科研部支持下,在重庆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落户我校,作为中德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联盟的牵头单位,与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合作,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汽修人才 。学校携手两江新区,引进了世界一流名校——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在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展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
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访谈录》一书中评价学校“抓住了强项、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目前,学校把握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重大发展机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重庆理工大学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努力建设成为位居西部地区同类院校前列、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名称:重庆理工大学自考
固定电话:13921100677
授课地址:重庆市巴南区红光大道69号 预约参观